分类

法学

季卫东:法治与普遍信任:关于中国秩序原理重构的法社会学视角

来源:《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2006年第1期 一、对问题状况的界定   人类生活以基本的信任为前提。 在中国,由于亲子之情可信,产生了养儿防老的观念 ;由于朝夕四季之序可信,出现了顺时而动的模拟(analog)治理方式,即与自然韵律合拍行事的所谓“时政纲领”。到现代社会,对银行系统的信任,促成了货币经济的发达和金融资本主义体制;对科学真理的信任,加强了通...

杨伊佳、杨河:诚信是法治精神的重要伦理基础

来源: 《红旗文稿》2015年第1期。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历史和现实的实践证明,培育现代诚信观念是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

法治化的最低制度性要求

作者:莫纪宏,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教授/ 来源:《检察日报》2013年5月23日第 003 版 专家:劳动合同法绝对不是所谓“善良的恶法” 认为法律实施会搞垮中国经济之说严重不负责任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历史进程中,手段与目标之间的正向推进关系是不可忽视的方法论前提。党的十八大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特别是对“法治化...

刘松山:也谈“立法宜粗不宜细”

文:刘松山 /  来源:《法制日报》2003年9月18日 长时间以来,在言及我们的立法方略时,人们有一种普遍性的评价,叫“立法宜粗不宜细”。笔者查阅了一些主要领导人的讲话及其他有关文件,未见此语的正式出处。未见正式出处,却成为比较一致的看法,客观上说明,粗放而非细腻是我们立法工作的重要特点,也是影响不少立法工作者特别是有关负责同志很深的观念。 立法宜...

所谓的科技法律到底是什么?

文/ 林柏呈( Jerry )(来源:medium) 近年来由于各种Buzzwords 如同街角巷弄中的选举车队不断轰炸我们的微弱神经,举凡大数据(Big data)、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区块链(Blockchain)、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 等等,有些领域喊完元年后都过几年了...

付子堂 :马克思早期的法学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一脉相承,不可分割。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的法治思想,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必有助益。本栏目将陆续登载此类文章,和读者一起探寻经典作家笔下的法治思想精髓。 马克思是一位法学科班出身的思想家。他于1818年5月5日出生于普鲁士邦莱茵省一个犹太律师家庭。1835年10月,进入波恩大...

付子堂: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核心观点

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写《德意志意识形态》书稿,第一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1848年1 月,《共产党宣言》写作完成,并于次月在伦敦以德文出版。于是,三十而立的卡尔·马克思和年仅二十八岁的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奉献出了“目前为止人类世界独 有的一部开创历史的著作”,为马克思主义法学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应该说,《德意志意...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