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便于了解劳动法学研究的前沿动态,我们检索梳理编辑“劳动法研究辑要”,主要来源于学术报刊中劳动法相关理论文章的题目和摘要等内容,不定期发布,供我们研读学习之用。由于时间、视野和技术等方面的局限,整理工作难免存在疏漏。如果您有文献补充或其他宝贵建议,欢迎向我们推荐。
当前为第5辑(2023年1月-2023年2月),共10篇文献。
论平台经济从业者面临的算法困境及其制度因应
【摘要】:平台经济从业者深陷算法困境,而现有保护路径未对其陷入算法困境的深层原因进行剖析,因而难以从根本上纾解平台经济从业者的困局。由于平台企业与平台经济从业者的利益分歧、信息不对称、议价能力欠缺等因素,平台企业极易滥用“算法权力”从而使得平台经济从业者陷入算法困境。基于此,应突破传统“公私二元”划分,遵循“数字人权”的实体和程序要求,以破解平台经济从业者面临的算法困境。前者涵盖“限权”与“赋权”两个维度,具体包括限制平台企业之“算法权力”的行使限度、规制平台企业对平台经济从业者的垄断行为、配置平台经济从业者的数据权利、增强平台经济从业者围绕“平台算法”的议价能力等;后者涉及“程序公开性”、“程序参与性”与“程序中立性”三个维度,具体包括构建平台企业的算法解释说明义务、赋予平台经济从业者对算法决策的异议权、引入第三方力量等。
【关键词】:平台经济从业者; 算法困境; 算法权力; 数字人权;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数字经济下我国劳动法面临的挑战与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9CFX077)阶段性成果;
【作者】:汤晓莹,武汉大学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中心
【来源】:兰州学刊. 2023(01)
新就业形态下灵活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研究
【摘要】:新经济业态催生了新就业形态。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是新时代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具有前沿性、复杂性的重大课题。平台经济的兴起及劳动者工作理念的转变等因素促成了新型灵活就业群体的产生,这也导致传统用工关系中劳动关系或劳务关系“二元论”划分模式不合时宜。劳动关系归属模糊、劳动风险加大、缺乏社会保障支持等问题,让该类群体劳动权益面临“保护网络的缝隙跌落”困境。大部分灵活就业群体实际上处于企业和社会“双重体制保障”之外的状态,现实中既被“经济性接纳”,又被“社会性排斥”,主要表现为他们实际上是平台企业的“核心”资源,却被企业挡在“外环”。同时,他们也是享受城市公共产品资源的体制外群体,与标准劳动关系形式上的差异性和劳动权益保障力度的不均衡性等引发数量较多、案情复杂化的劳动争议,从而影响了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也不利于“稳就业”“保民生”等重要目标的稳步推进。为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下灵活就业群体劳动权益,应重新厘定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对不同类型的灵活就业群体采取分类别差异化保护措施,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综合应对举措。
【关键词】:新就业形态; 灵活就业群体; 劳动关系; 劳动保护;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就业形态下灵活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机制构建研究”(21XSH001);
【作者】:徐新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袁文全,重庆大学法学院
【来源】:中州学刊. 2023(01)
日本2012年后《劳务派遣法》动向:现状与课题
【摘要】:在比较法的视野下,首先,回顾日本《劳务派遣法》成形期和放松规制期背景以及相关修法状况。其次,重点介绍2012年以及2015年修法相关背景和内容并分析其特点。最后,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修法后的社会现状进行分析,可知日本《劳务派遣法》对劳务派遣行业进行严格的规制,注意保障派遣劳动者的权利。经研究表明:虽大部分劳务派遣期限被控制在3年内,但工会程序流于形式;大多数劳务派遣单位组织带薪的技能培训,但是,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采取稳定雇佣措施的并不多,且将派遣劳动者转为正式员工的比例极低。如何实现非正规雇佣的劳务派遣向正规雇佣的转换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日本《劳务派遣法》; 放松规制; 严格规制; 派遣期限; 派遣劳动者权利;
【基金资助】: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四川师范大学日韩研究院资助项目“日本劳务派遣的现状”(2022RHYB0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环境污染潜在健康损害的预防性救济机制研究”(22BFX126);
【作者】:黄晋,四川师范大学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北海道大学高等法政研究中心;毕凡,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来源】: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45(01)
对接CPTPP劳工标准的启示与举措:基于越南加入CPTPP及其劳工法改革实践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复杂交织的背景下,越南加入CPTPP及其国内劳工法改革实践样本,为中国审视CPTPP劳工标准,从容应对加入CPTPP,创新完善劳工标准纳入贸易协定的模式,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提供了必要的启示和借鉴。中国工会应主动发挥自身优势作用,加强对接CPTPP劳工标准相关评估研判工作,系统开展CPTPP劳工标准分层分类研究,探索劳工标准批准、纳入和实施新路径,加强立法源头参与和职工维权服务,增强贸易谈判中工会专家的充分参与,通过推动劳动治理制度机制与国际接轨,稳步提升我国职工群众劳动权益保障水平,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CPTPP; 劳工标准; 越南劳工法; 工会体制; 劳动权益保障; 工会作用;
【作者】:李嘉娜,中国工运研究所
【来源】: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23(01)
“劳工标准条款”的履约争端风险及中国工会的应对之策
【摘要】:中国已经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 T PP),第19章的“劳工标准条款”极有可能成为我国入约后引发纠纷的风险点。国际劳工标准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除在批准时不能附加“保留条款”外,国际劳工组织成员国对未批准的国际劳工公约也有履约报告义务。申请加入CP T PP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参与全球劳工治理。入约后,我国极有可能遇到涉及劳工问题的贸易纠纷,分析国际劳工组织对我国履行国际劳工公约的意见,能够预判履行核心劳工标准可能引发的争端风险。中国工会要与国际劳工组织、国外工会组织开展合作交流,积极利用公众参与程序加强对话协商,展现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劳工治理的信心。
【关键词】:贸易; 投资; 劳工标准条款; 国际劳工标准; 工会;
【作者】:孙岩、朱鸣、洪慜,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
【来源】: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23(01)
统合与承载:我国独生子女护理假制度优化研究
【摘要】:独生子女护理假制度是新时代家庭养老支持政策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对破解独生子女欲尽孝却分身乏术的现实难题,以及有效保障独生子女家庭的合法权益发挥着重要功效。作为一项尚处于地方实践探索的新制度,独生子女护理假的实施无论在社会环境营造、政策制度协同还是公共资源支持方面均存在短板和失衡。为充分彰显该制度的现实价值,应通过“结构”和“关系”的多维“镶嵌”,整合家庭养老服务的宏观政策架构,并与各养老服务主体形成分工互补、合作共治的结构关系,在资源优配、制度健全和整体协同的基础上,为家庭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优化提供支援和保障。
【关键词】:独生子女; 护理假; 资源优配; 社会协同;
【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我国城市儿童及家庭服务困境识别与社会工作介入研究”(批准号18BSH1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黄建,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校公共教研部
【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23,25(01)
我国超龄劳动者养老保险待遇与劳动合同终止关系的反思
摘要:《劳动合同法》中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条款”意旨不明,导致超龄劳动者养老保险待遇与劳动合同终止的关系不清。根据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形成逻辑,该条款中“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仅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对于不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超龄劳动者,不产生劳动合同终止的法律效果,这是超龄劳动者养老保险待遇与劳动合同终止关系的第一重反思。“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条款”中蕴含着劳资双方的缴费义务、劳动者的退职权和养老保险待遇请求权,而退职权的形成权属性与养老保险待遇请求权的请求权属性决定了两种权利行使与否影响着劳动合同是否终止的法律效果,这是第二重反思。在双重反思的基础上,建议立法上明确该条款的主体为城镇职工,司法上加强个案的实质审查,劳动行政上引入劳动能力审查和收入调查制度,以区分超龄劳动者的不同种类,辨识其法律地位,调整其法律关系,保障其劳动权利,回应老龄社会“老有所为”的要求。
关键词:超龄劳动者; 基本养老保险; 法定退休年龄; 劳动合同终止;
基金资助: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项目“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下生育假期的完善研究”(项目编号:22SKGH041); 西南政法大学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平台用工的性别平等法律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1XZXS-037)的研究成果;
【作者】:王文文,西南政法大学
【来源】: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23(01)
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立法的历史经验与图景展望
【摘要】: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初期就将劳动立法纳入奋斗目标之中。党领导的劳动立法在工人运动、社会变化和时代发展中不断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成就。但早期劳动立法对劳动关系矛盾的判断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受“左”倾影响而提出的不切实际的利益主张,在历史上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劳动立法开启了新的历史方位,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立法思路愈发难以适应当前的立法需求。当前,我国劳动立法尽管面临着问题和挑战,但是在百年探索的积淀和新的历史方位的指引下,“中国特色”日益成为推动劳动立法的法治传统和精神动力。未来的劳动立法应当适应多元化功能的需要,完善规制策略的层次性、适应性和整体性,不断促进劳动关系治理法治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劳动立法; 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 中国特色; 新时代;
【基金资助】: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城市安全发展中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法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8YJC820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高建东,天津工业大学法学院
【来源】: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23,37(01)
《民法典》背景下劳动法与民法之关系探究
【摘要】:《民法典》的颁行对劳动法产生了极大冲击。民法涉及生活方方面面,具有基础法、前置法的地位,是劳动法的理论基础、审判依据及重要参考。劳动法是修正的民法,由关注个体利益的私法和关注国家利益的公法融合而成。“国家管制”下的“意思自治”治理模式增强了劳动法执行国家政策与协调劳动关系的能力,巩固了劳动法调整弱者地位、追求实质正义与公平的社会法属性,并使之成为与民法相并列又无法被替代的法律部门。虽然劳动合同中的“意思自治”表明劳动法起源于民法,但劳动法与民法经历了“合—离—分—立”的发展过程,民法的扩张性和市场经济的“社会化”使民法无法排斥劳动法,在现行法律体系中,作为宪法的实施手段,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深度且良性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意思自治; 劳动法; 民法典; 社会法;
【基金资助】: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项目“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下生育假期的完善研究”(项目编号:22SKGH0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徐丽红,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来源】: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23,37(01)
我国职业足球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完善——基于新修《体育法》的考察
【摘要】:在我国职业足球劳动争议问题上,当前的制度框架内存在两种可行的解决路径,即体育纠纷和劳动争议解决程序。新修订的《体育法》虽强化了体育仲裁的地位,将劳动争议排除在体育仲裁之外,但未明确行业内部纠纷解决机制与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关系。从中国足球协会仲裁委员会的性质、排他性管辖合法性、一裁终局的外部性监督来看,其不具有排除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基础。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职业足球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应协调足协仲裁与劳动仲裁的受理关系,增强足协仲裁委员会的中立性,发挥其调解功能,提升劳动仲裁的专业性;法院应甄别职业足球劳动争议的涉案类型,明确司法介入的可行性路径,以确保体育自治与司法外部监督的平衡。
【关键词】:职业足球; 劳动争议; 体育仲裁; 解决机制;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数字经济下我国劳动法面临的挑战与转型研究(19CFX077);
【作者】:班小辉,武汉大学法学院;朱康军,武汉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研究中心
【来源】:湖湘法学评论. 2023,3(01)